自动驾驶百年之路:从遥控汽车到智能出行的技术革命
在智能出行时代全面来临之际,回顾自动驾驶技术的百年发展历程,剖析当前技术现状,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,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。2025年11月14日正式上线的《汽车工程师》综述论文《数据驱动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:演进历程、现状与未来挑战》系统梳理了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脉络,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参考。
百年演进:四个阶段的技术蜕变
该研究首次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历程系统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:
技术起源与萌芽期(1920-1950年代):从1925年“美国奇迹”无线电遥控汽车到1953年电磁感应引导系统,早期技术主要依赖“地面轨道”基础设施,实现了自动化引导的初步构想。
理论奠基与探索期(1960-1980年代):卡尔曼滤波、动态规划、模糊逻辑控制等理论突破,与动态视觉系统、多传感器融合等实践探索,为自动驾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技术实践突破期(1990-2000年代):传感器技术革命、DARPA挑战赛验证了模块化架构可行性,端到端神经网络初现端倪,实现了从实验室原型向工程化系统的转变。
快速发展与范式转型期(2010年之后):模块化自动驾驶实现量产应用,端到端范式取得重大突破,大模型技术引领新一轮技术变革。
现状剖析:双轨发展格局下的技术博弈
论文指出,当前自动驾驶领域呈现“模块化主导、端到端突破”的双轨发展态势。模块化架构凭借其可解释性与工程成熟度,在L2及以下级别自动驾驶中占据主导地位;而端到端架构通过数据闭环与多模态大模型赋能,正推动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技术突破。
研究特别强调,数据驱动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演进的核心动力。特斯拉FSD v12通过全球500万辆车的数据积累,实现了“类人类驾驶”的决策能力;Waymo的ChauffeurNet模型展示了强大的场景泛化能力。这些突破均得益于“数据采集-场景挖掘-自动标注-模型训练-仿真验证”的全链条闭环体系。
未来挑战:技术、生态与政策的协同破局
面对未来,论文提出了多维度的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:
技术层面需突破数据质量、算法可解释性、算力需求等瓶颈,通过神经符号混合架构、轻量化部署等创新提升系统可靠性。
生态层面需要构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,通过协同感知与算力动态分配突破单车智能的物理局限,实现系统级优化。
商业层面关键在于降低成本、创新商业模式,推动智能驾驶向10万元级车型普及,实现“智驾平权”。
政策层面需完善法规标准体系,建立统一的责任认定机制,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。
价值与意义:为智能出行未来提供理论支撑
该论文的创新价值在于:
首次系统梳理了自动驾驶技术百年发展脉络,填补了系统性技术演进研究的空白。
深入剖析了模块化与端到端两种技术范式的竞争与融合关系。
创新性提出数据闭环与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技术路径。
为行业技术创新、战略制定和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在自动驾驶技术迈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时期,这项研究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,也为产业界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。随着大模型赋能的认知推理、神经符号混合架构等技术的成熟,自动驾驶正加速向安全、高效、普惠的智能出行生态转型。
本文基于DeepSeek生成,内容源自《数据驱动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:演进历程、现状与未来挑战》一文,论文作者为国汽(北京)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王瑶、白文静、裴世康、赵文博、徐月云。
欢迎阅读原文获取更深入技术细节:
原文PDF文件下载地址:https://cbimg.cnki.net/Editor/2025/1114/tjqc/5e2a39ef-efdd-45ed-abf9-65517d23b5a4.pdf
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地址:https://link.cnki.net/doi/10.20104/j.cnki.1674-6546.20250143
网络首发期间引用格式:王瑶, 白文静, 裴世康, 等. 数据驱动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:演进历程、现状与未来挑战[J/OL]. 汽车工程师, 1-20 (2025-11-14)[引用日期]. https://doi.org/10.20104/j.cnki.1674-6546.20250143.